临床表现
临床表现:
血管瘤在体表时,于出生后即可发现,但若在内脏或体内组织时,则不易发现。
血管瘤可呈肥大型、血管内皮型、毛细血管型、海绵窦型等。可随病程进展而不断增大,局部呈青紫色,柔软、囊性、可压缩。
血管瘤为单发或多发,位于四肢者最常见,通常多属良性
血管瘤。分布在内脏和深部组织的巨大
血管瘤可发生邻近器官和组织的压迫症状,
血管瘤的增长与血小板的下降呈正比,皮肤紫癜和出血,但脾脏常不肿大。
1.一般表现 多见于乳幼儿,一般在生后5周内发病。
血管瘤多见于四肢,呈多发性,其次存在于面部、颈部、躯干等,约10%者发生于内脏如肝、脾、回肠、舌、肾、胸、骨、脑脊膜外、颈内动脉等处,并伴有相应的症状和体征。体表
血管瘤压之可缩小,失去压力后又可恢复;肝脾
血管瘤可导致肝
脾肿大;位于小脑者多为恶性。同一患者皮下和内脏病变很少同时存在。
2.出血 主要是皮肤黏膜出血点、瘀斑或紫癜;也可发生鼻出血等其他部位出血。出血症状随
血管瘤的发展而加重。由于并发微血管病性溶血,可出现贫血及
黄疸。
治疗
治疗:
1.病因治疗 放射线照射血管瘤局部可使其明显缩小,一般情况下每次照射25.8mc/kg(100伦琴),每周2~3次,总量不超过516mc/kg(2000伦琴),多数病人可在放疗6~7次以后见效。
2.肾上腺皮质激素 可减少毛细血管脆性,防止出血和提高血小板。
3.固体
二氧化碳 能产生低温,使血管瘤冰冻、坏死和萎缩,适用于体表血管瘤,尤其是海绵状血管瘤,根据血管瘤形状,在表面敷上一块相应大小的
二氧化碳霜10s左右,每周或隔周1次。
5.出血重、血小板减低明显者,可输注血小板;凝血机制异常所致的出血,重者应在
肝素抗凝基础上输注新鲜血液以补充凝血因子。